首页 > 热点 > 内容页

创投圈,走上独木桥?

2023-04-17 12:02:16 来源:融中财经

三年疫情之后,投资人准备撸起袖子大干快上。

2023年的第一个季度过去了,现状似乎多少有一些让投资人失望。多个赛道偃旗息鼓,而类似于大模型的赛道可望而不可及。

“我发现,整体的投资状况都在向细处发展”,一位投资人告诉融中财经。


(资料图)

他所谓的“细”,首先在募资端,国资还在牢牢占据C位,不过它们的打法也在从综合性的区域产业基金向产业集群化发展,类似于20+8、10+6的产业布局层出不穷。头部机构趋势化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头部机构也开始向产业纵深进行投资,在细分领域中进行再次细分,而2023年头部机构对资金的虹吸效应似乎更进一步,这使得小型VC的日子依然艰难,融资难度较2022年有增无减,小型VC不得不走向赛道的更深更细处,在基金的设立上,也不得走边投边募的“专项基金”模式。

用“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来形容2023年的创投圈或许比较恰当。但殊途同归,产业向细,投资向细。

01

从点到面 引导基金投资细化

在直投之外,引导基金越来越重视细分产业集群。

5%经济增长目标指导下,“拼经济”成为2023年工作的重心,招商作为经济的重要抓手,有的地区开启了全员招商的模式,甚至是出租车司机都在给投资人讲项目,可见各地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的紧迫性,而引导基金的新闻更是各大媒体平台报道频率最高的新闻之一,而从最近的引导基金中,也可以发现,引导基金的打法上有了新趋势。

从2002年中关村创业引导基金设立以来,引导基金在我国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史,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累计设立2,107支引导基金,目标规模约12.84万亿元人民币,已认缴规模约6.51万亿元人民币。

今年以来,各地引导基金更是掀起了一波新高潮,1月,创投圈“模范生”安徽率先提出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提出要构建更加繁茂的“基金丛林”;然后武汉紧随其后,设立30亿元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群;接着西安也提出将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带动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

从基金投资的方式上看,引导基金改变了过去以点概面,引进一家大型企业的打法,而是选择了扶持相关产业链的“基金矩阵”式的打法。

过去招商引资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各地引入富士康,当年包括辽宁、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份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吸引富士康来投资建厂,以河南郑州为例,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托河南庞大的劳动力,郑州富士康成为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决定着全世界50%的iPhone手机产能,同时也为郑州的经济,河南的就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据统计,2019年郑州进出口总额4130亿,富士康占81%,富士康占河南省总进出口额65%,其产区员工数有35万,巅峰期甚至能达到50万。

然而一家企业独大的情况下,也会反噬一座城市,企业的命运与城市的命运深度绑定,再加上有些产业链条较短,能辐射的相关产业链有限,这也制约了城市形成优势产业的发展路径,为了改变过去这种招商引资的模式,近年来不少城市开始尝试探索新道路。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深圳的“20+8”产业集群基金规划,2022年6月,深圳发布重磅文件——《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主要围绕“20+8”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即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个未来产业。

同时,深圳还定下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将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包括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在内的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启动政府引导基金2.0时代,以“一个集群、一只基金”的方式聚焦发展重点产业。

3月,重庆市国资委旗下的渝富控股集团宣布将组建10亿元规模天使母基金、30亿元规模并购投资母基金,着力投资培育优质科技创新项目,着力投资一批领军企业和链主型企业。

渝富控股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标落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聚焦“2+6+X”产业领域,加快打造1000亿级战新产业基金集群。着力发挥渝富股权投资促进产业招商功能作用,以国有资本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促进更多招商项目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尤其是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等区域。

“我们新增投资中,战新产业投资将达到80%以上。”该负责人称。

重庆的“2+6+X”产业领域是指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6个特色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X个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

去年9月,南京市属投资集团紫金投资,其旗下的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受托管理秦淮产业引导基金,该基金采取“母子基金”运作方式,重点围绕“4+4”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聚焦物联网与区块链、工业智能、新型消费、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类别和科创领域,实现投招联动。

上文提到传统以引进个别大企业的招商引资方式的弊端,而这种基金矩阵的方式可以有效克服上述弊端,一方面在“股权财政”取代“土地财政”的需求下,引导基金对于回报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为一个城市长久计,通过基金矩阵打造优势产业,带来的回报更是多方面、更持久的。

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曾在一次论坛上发表了其关于地方引导基金应推动独立产业集群带来外部收益的看法。

王忠民认为,园区资金获得的最大收益率来自于产业链,来自于新产业链当中的聚焦点、突破点。如果产业链成熟,或者其中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可以成立一个独立的社区、园区、产业集群,这样带来的GDP提升、改造、税收产生的庞大外部收益,才是地方引导基金应该追求的;如果产业集中度、集群、产业数都有的话,资本自然会把土地价格抬高。

因此,他建议行业需要用新的金融、技术和商业逻辑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并引导其产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全新成长逻辑。

不过,通过对比也可以看到,各地都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然而优秀的创业者、创业项目是有限的,各地都提出口号要发展这些产业,是否会存在区域之间抢夺资源,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就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在面对竞争的时候,是否会越来越无力,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化是否会愈加严重等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使得一些地方国资投资机构不得不加入头部投资机构“抢投教授”的队伍里去。

此外,通过“抢投教授”去发现产业,挖掘产业机会,打造潜在产业集群也是国资的目的之一。

02

“抢投教授”向国资机构蔓延

以前经常听说头部机构到大学挨个敲实验室的门,现在国资机构也加入了“抢投教授”的行列。

说到“抢投教授”,这是美元基金常用的找项目方法,在硅谷这个创业者的乐园里,指不定哪个实验室就会出现一家未来千亿市值的公司,回国发展的美元基金也将这种投资方式带回国内,国内不少头部机构也学着美元基金开始蹲守大学或科研单位,曾经以Pre-IPO为主要风格的PE机构逐渐演变为“投早、投小”的VC机构,当然想挖掘高校的资源,自然少不了与高校合作,这点上,国资机构有着天然的优势,不过投教授是个技术活,一般机构还真做不来。

国资机构出资做LP,高校旗下的机构来做GP,让懂教授的人来投教授。

提到投教授,清华还没服过谁,曾有机构统计过,清华校友创投圈由1632位创业者、633位投资人共同组成,是培养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多的国内高校。

清华系的GP可分为省校共建科技孵化平台、清华校方机构、清华校企产业投资平台、清华系校友基金等等,投资圈能叫得上名字的包括荷塘创投(启迪创投)、清控银杏、水木资本等。

以荷塘创投为例,据官网信息显示,荷塘创投是清华大学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清华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平台。依托清华大学的丰富资源,采取“基金投资+孵化”的模式,荷塘创投以高校、科研院所及顶级三甲医院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孵化为特色,过往投资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约占荷塘创投的投资组合的三分之一,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孵化经验。

目前荷塘创投已管理6支荷塘系列人民币基金,该系列基金累计管理规模超过33亿元,聚焦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完成了超过60个项目的投资,其中三分之二的项目在细分市场占有主导地位。

在荷塘创投的定位下,自然少不了要与教授打交道,在不断地摸索中也总结出了投资教授的门道,比如在投资教授的过程中,要重视发挥教授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于教授不擅长的运营、管理,提供“保姆式服务”,手把手教,并为其招聘能够补齐短板的人才等等。

经常听到一些投资人吐槽,“跟教授聊天太难了”,“教授的项目看不懂也不敢投”,的确,很多投资人与教授并不在一个频道上。

笔者曾有幸跟着一位投资人去拜访一个做芯片研究的教授,见识到投资人拿着自己惯用的投资模型,追问教授,这款芯片什么时候能够出货,主要用于什么产品上,市场空间有多大,一颗芯片卖多少钱,竞争对手有哪些?

而当教授打开商业计划书的时候,密密麻麻的线路图,中英夹杂的专业术语都让投资人头疼不已。

教授创业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这也是前几年“抢投教授”风潮中,不少投资人得出的结论,国资抢投教授需要吸取教训,让懂教授的人去投教授。

03

小型VC被迫走向更细、更专

比起国资有钱有资源,头部有经验有知名度,尾部的小型VC的日子就不那么美好了,面临着钱不好融,项目不好抢的尴尬局面,怎么办呢?

小型VC走上了更细、更专的路子,更细是指,赛道越看越系,更专是指,融资走向专项化。

“我们最近都在研究AI的细分赛道,看看是否有机会,大模型这个赛道不适合我们这种资金规模有限,且没有相关资源的机构。”国内一家中腰部的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告诉笔者。

一直以来,在科技的投资上,中小型VC是很难参与到接触到像高校的知名教授,大厂出来的创业者这类资源的,据该投资经理透露,他们机构做科技投资一般是从小处入手,关注那些更细分的小赛道上的项目,这类项目被疯抢的概率不大,而且所需的资金量,相对来说,也是中腰部机构能够把控的。不会像头部或者国资机构关注到的那种可能会对左右整个行业发展的明星项目一样,动辄就是几十亿打底的启动资金,估值涨得快也高的吓人。

“相比国资和头部机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比他们‘挖的深’,加上‘腿勤’,多关注细分的板块,比如在人工智能上,我们关注的肯定不是大模型,而是大模型在某些细分领域的应用,‘腿勤’就是多跑、多看、多聊项目,把一个细分领域的项目争取做到全覆盖,这个赚的就是辛苦费。”该投资经理表示。

在募资上,专项基金一直是中腰部机构常用的手法,前几年市场比较活跃的时候,一些机构尝试学习头部机构“策略基金”的打法,当时募个2-3个亿做一个策略基金,后来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头部机构募资的虹吸效应愈加明显,中腰部机构募资形势愈加严峻,2023年,这种趋势不仅没有放缓,反而是越来越严重,这就迫使中腰部机构不得不回到专项基金的打法上来。

“这样的打法效率肯定是不高的,但是这不也是一条活下来的路子嘛。”这位投资经理无奈地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