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以“法”为名护航群众“颜值安全”
据《法治日报》4月22日报道,最近,浙江绍兴诸暨市公安局侦破全国首例非法研发、生产、销售治疗2型糖尿病核心成分“司美格鲁肽”案件。初步查明,此类“三无”假药产品通过各级代理流入全国20多个省份,销售金额逾亿元。医美领域的造假、销假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不节食、不运动,躺着就能瘦”“减肥效果立竿见影”“打几针就能瘦下来”……去年以来,不断有人在网上故意夸大“司美格鲁肽”的减肥功效,宣称“只要每周注射一次,就可以快速减重,甚至每月可以减重10公斤,而且安全无副作用”,给消费者造成错误引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来,随着“颜值经济”成为消费新热点,医美行业快速扩张,我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医美市场。但医美产业存在的以次充好、非法行医、虚假宣传、无安全规范经营场所等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甚至给人们带来生命危险,成为医美行业的顽疾沉疴。
据媒体报道,2022年末,齐先生在南昌市一家医疗美容机构支付8.4万元购买了“综合川字纹”等一系列医美项目,并于当天完成了部分整容手术,但他在2023年1月初突然出现面瘫,又花费了上万元住院。无独有偶,据半月谈微信公号报道,一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也不算肥胖的女大学生,被网红“引流”至南京河西美容医院,在医美咨询师话术诱导下一次性抽脂8斤,术后引发严重失血并发症,险些丧命。血的教训警示我们,要理性看待医美需求,正确选择医美机构,审慎做出医美决策,因为医疗美容只是一种医疗技术手段,再好的技术也是“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乱象频发的医美需要一场“刮骨疗毒”。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6件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医疗美容领域违法犯罪典型案例,集中披露了医美领域的主要违法犯罪方式,揭示了消费者进行医美时的常见风险隐患。以“司美格鲁肽”案件为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涵盖源头端、销售端、终端整个产业链。因此,只有盯紧每一个环节,打源头、斩链条,方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消费者才有望得到安全、放心的医美服务。
医疗美容事关群众健康权和“美丽”安全,及时打击整治行业乱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正当其时。以“法”为名,守护群众“颜值安全”,一方面,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联合执法,持续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重拳出击、顶格处罚、绝不姑息,让那些敢于在医美安全问题上动歪心思的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消费者“求美心切”时也要擦亮双眼,正视“容貌焦虑”“身体焦虑”,不被审美绑架,毕竟胖瘦无需定义,健康才是最美的。(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