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室在很多企业中比较常见,但在办公楼里专门开辟个场所做行业博物馆的不多见。承载中之杰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传统文化的面食博物馆不仅做起来了,还一不小心成为了长春市的工业旅游景点。
(资料图)
位于长春市净月开发区的中之杰净月工厂里,就有这么一个所在。
中之杰内部人都管它叫博物馆,但正式对外的名称是面食体验馆,2021年元月正式开馆。
探访一颗好粽的由来,生产车间、商超卖场都是表象,只有深入了解这个企业的文化和发展历程,才算是真正探寻到了这一枚好粽的前世今生。
108平方米的体验馆麻雀虽小,但一共七个部分的展示也包罗万象,能做到长春市工业旅游景点,绝不是单单企业自己的那点东西。
首先,整个体验馆外观的中国古代食盒造型就很别致,并且把面食模具融入建筑当中,这些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的面模,到唐代木雕手工艺制作,一直到清朝的印花制作面点模具,这些都象征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食的追求。
进入博物馆后,面食起源、三代传承、酵母的前世今生、传统面食文物、花馍文化、企业发展故事、企业荣誉等,小小博物馆走一遭,人类的面食文化尽在掌握。
用剪影形式讲述面食起源(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实物和图文结合来表现面食历史(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微缩景观(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小博物馆讲述面食文化,捕捉面食文化之变迁,串起人类文明遗失之符号,又并蓄现代面食文化前沿成果之大成、兼容科普体验于一体,搜集并最终呈现出中之杰团队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与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同时,在领略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面食文化之余,中之杰的企业文化也悄然融入其中。一段来自百年前的闯关东故事讲述了中之杰的前世今生。
中之杰公司面食制作技艺源自山东济宁,经三代人近百年的积淀在东北落地生根。
三代面艺传承(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第一代传承人李氏出生于山东济宁,从小跟随父母在镇上开馒头铺为生,其父原是山西晋城人,做花馍手艺远近闻名,每逢节庆、庙会和村里的红白喜事,当地有做礼馍、花糕送礼和祭祀的习俗。李氏自幼心灵手巧,十几岁时就成了家中的好帮手。做的“福禄寿喜”“龙凤呈祥”“仙桃拜寿”“儿孙满堂”礼馍在庙会和镇上大集里供不应求。
第二代传承人李玉芳生于山东济宁,18岁嫁给当地人王希久,婚后不久,夫妻二人闯关东来到吉林辽源市定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年节才能吃上白面,每至年节李玉芳都要展示面食功夫,她做的“团圆饼”“福禄寿喜”“仙桃拜寿”成了家里最喜庆的记忆!她善长的戗面多层馒头,深受村里人喜爱,争相邀请她传授手艺。到了中秋节,她用老家带来的“卡模”卡包制的五仁月饼,和大锅烙制的金黄五仁月饼,堪称当地一绝。
第三代传承人王福胜,出生于辽源市,他十几岁时就对面食出奇地敏感,妈妈发面常用的“老肥”,他能通过闻味道判断发面的时长;通过手指压判断发酵的火候;通过手拉抻看面孔的大小,判断出下料的多少。春节期间,妈妈做的五颜六色的花饽饽“福禄寿喜”“儿孙满堂”摆上餐桌时,满屋蓬荜生辉!成了王福胜儿时甜美的记忆。怀着对面食的热爱和将祖辈手艺传承下去的情怀,2002年王福胜将祖先的技艺继承并发展,正式创立长春中之杰食品有限公司。
通过一趟面食博物馆之旅,会深刻感受到中之杰的持续发展来源于品牌自身的内功修炼。中之杰的品牌和口碑已然成为春城食品的代名词,构筑了老百姓放心的家庭后厨房。
2021年中之杰推出的藜麦大肉粽,2023年出品的黑松露肉粽,都是中之杰这几年好粽的杰出代表,46道工序匠心制作的一枚金奖好粽中,蕴含的是中之杰承继了百年的乡音乡愁乡情,绽放的是中之杰的“真材实料,良心品质”。
企业文化之精髓体现(央广网发 中之杰供图)
面食博物馆的出口处,墙上挂着可以看作是企业slogan的东西:做好人品,做好食品。这才算真正熟悉了这一枚中之杰好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