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内容页

农历三月三,华服出圈-天天信息

2023-04-27 07:12: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五届“中国华服日”主会场,华服爱好者在进行昆曲表演。华服爱好者在“互动体验”区域交流。

4月22日,适逢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中国青年报社、团北京市委等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华服日”活动,在北京主会场和山东、江苏、湖南等三地分会场举办,吸引上万名青年华服爱好者体验游览。


(资料图片)

在济南大明湖畔,山东分会场以“海岱华裳”为主题,融合齐鲁名士、礼仪、非遗、手造等内容,通过灯光走秀、国风快闪等形式尽显山东文化底蕴。在扬州瘦西湖旁,江苏分会场喊出“我在扬州遇见最美中国”,邀请百余名青年着华服盛装,在标志性地点打卡、走秀、交流体验。湖南分会场将古代市场的开市场景在长沙铜官窑古镇原汁原味地重现,在酒楼揽客、小贩吆喝声中,街头的6米翼展火凤凰和打铁花空中飞舞,尽显非遗表演魅力。

而步入“中国华服日”主会场,这一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如同大型穿越现场。在通往藻园的路上,一群仿佛从画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言笑晏晏。有人环佩叮当、罗衣飘飘,有人宽袍大袖,尽显豪迈洒脱。国风妆造、街景还原,这里沉浸式复刻了华夏霓裳的万千气象。

4月22日,在位于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第五届“中国华服日”主会场,华服爱好者正在自拍。(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传统服饰爱好者迎来节日

北京主会场现场设置了“国风市集”“互动体验”“文化展演”和“文化讲堂”等展示区域。在“国风集市”上,多所高校和近30家商家现场展示非遗文化、华服及饰品,给游客带来直观的传统文化体验。在“互动体验”区,年轻人体验和学习蹴鞠、投壶、棋艺、采选、品茶、糖画等传统技能,还有高手现场行“飞花令”,猜谜对诗,切磋琢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大三学生徐博睿第一次参加规模如此盛大的华服活动,这天他身着一身暗黑色的飞鱼服,在互动体验区下了围棋、品了茶饮,还尝试了蹴鞠。在他看来,活动对准了年轻人的口味,“能让我们去理解服饰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

而在百米外的草地上,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的学生方茜正耐心候场,她是参与现场昆曲展演的同学之一。本届“中国华服日”,昆曲选段、民乐合奏、童声合唱、中华民族服饰秀……20余个高校传统文化社团、儿童社团和青年歌手等各展其能,共同带来精彩纷呈的演出。

“这次带来两个节目,一个是经典的《牡丹亭》,另一个是《铁冠图·刺虎》。《牡丹亭》的整体色调较为淡雅,《刺骨》则更为明艳华贵。”谈及身上所穿的传统服饰,方茜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衣服,我们特意设计为樱花粉色。”方茜解释,一方面为搭配词本中春天赏花的剧情;另一方面也为展现文人所崇尚的意境之美。而与杜丽娘服饰的素净相反,小丫鬟春香的衣服则被设计为大红色,表现了她活泼天真的性格。在表演中,两人将相对而立,一红一粉,一动一静,用服饰特点镜像呈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华服爱好者徜徉在“互动体验”区。

将“美好生活”穿在身上

“小时候常常会披着床单,模仿电视剧里人物的古装扮相。”方茜说,这也是她对中国传统服饰最初的认识。方茜坦言,最开始喜欢传统服饰,只是因为服装的精美与华丽。当时,方茜还在上高一,不知怎的,班里突然兴起了“汉服风”,她被同学买来的精美服饰所吸引。

近几年,方茜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服饰越来越被年轻人喜爱与接纳。尤其在学校,今年春天,朋友圈中发传统服饰照打卡的同学越来越多。一些学生的家长,也从抵制孩子穿传统服饰上街,转变为鼓励孩子勇于尝试,甚至有父母也愿意自己穿着传统服饰去拍照。

方茜将这种文化认同融入日常生活,她常穿着改良后的传统服饰去上课。这种经过改良创新的衣服,轻盈、优美,“看起来就是一件普通的上衣或外套,适合日常穿搭。有的保留了直领衫的领型和衣摆的开衩,有的则设计为马面裙的样式,可以传统,也可以很潮”。

90后女孩饶逸风玲也认为,将国风服饰穿在身上,是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定义。“我经常在网上写一些普及传统服饰文化的文章。这并不是刻板地将文化与服饰联系起来,而是希望服饰提供一种可能性与导引。”饶逸风玲说,只有先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才能让他们更愿意主动了解传统服饰承载的文化。

最近,饶逸风玲从工作了7年、年薪涨到几十万的公司辞职,成为全职传统服饰创业者。谈及作这个决定的原因时,饶逸风玲笑称这完全是“无心插柳之举”。

饶逸风玲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都是服装设计专业,即便如此,一开始,她也只是把设计传统服饰作为一种兴趣。她将自己设计的衣服在社交平台分享,没想到竟意外收获一批粉丝。于是在工作之余,她便将品牌“有一搭没一搭”地做了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国风服饰,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新闻。“有部分群体一味追求还原,对新改良的服饰‘围追堵截’。”饶逸风玲说,这让年轻人喜欢传统服饰,又望而却步。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辛晓娟也注意到这类现象:“我们应给‘新中式’概念一些时间,逐渐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时尚华服。传统服饰的美,并不是一时的潮流,它经过时间的检验,是符合民族审美与心态的。”

华服爱好者正在体验蹴鞠游戏。

行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

传统服饰在年轻人中的流行,不仅仅是一种穿搭潮流,背后还蕴含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本届“中国华服日”的“文化讲堂”内,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资深华服爱好者现场进行分享,带领青少年重温国学经典著作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讲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上大学以后,方茜更关注的是服饰背后的审美变化与精神内核。周末,她常去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在方茜看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本民族历史文化至关重要,“正所谓,礼仪始于‘正衣冠’,服饰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礼’的表现”。

“服装应成为一部‘行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引导青少年去了解中国历史,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辛晓娟说,传统服饰不能束之高阁,而应体现在我们身上,穿戴传统服饰,便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比如,年轻人穿上之后,便可能去想,我穿的如此美好的服装,是怎样制成的?仙禽、瑞兽、百草千花各是什么寓意?除了寓意外,这些纹饰是怎样绣上去的?这种锦缎用什么样的非遗工艺才能制成?辛晓娟说:“当有初步了解后,年轻人便会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配得上这身服饰。”

“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载物。”辛晓娟认为,这些服饰往往还与历史故事、传统诗词相关联,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比如,袒胸大袖衫搭配拖地长裙,代表了盛唐的开明奔放;窄袖褙子加长裙褙子,让我们想到宋代的典雅含蓄,“我们穿在身上的,不仅是衣服,还是一段民族记忆”。

服饰衣冠本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孔颖达曾在《春秋左传正义》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就解释了我们常说的华夏——庄重威严的礼仪被称为“夏”,美好绚烂的服饰,是为“华”。辛晓娟说,一个人人都衣着得体、举止从容的时代,将是国家富强,文明鼎盛的时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