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资料图】
4月27日晚间,DR钻戒母公司迪阿股份发布2022年和2023年一季报。
与其他上市公司年报不同的是,迪阿股份(301177.SZ)开篇便是一篇长达两页A4纸的致股东信。信中迪阿股份高管写道,“在过去的数年里,迪阿经历了一个由流量主导的发展时代。”“而现在,迪阿会更加注重围绕‘持久性’”,“一切围绕长期价值展开”种种云云。
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增速放缓。迪阿股份结束了以往高速增长时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82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0.3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7.29亿元,同比下跌43.98%,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由原先的32.61%,下降到2022年的10.68%。
2023年一季度,迪阿股份业绩仍进一步下滑,实现营收7.05亿元,同比下降42.27%;归母净利润1亿,同比下降73.15%。
迪阿股份自2021年12月15日创业板上市,IPO的发行价是116.88元/股。此后,股价曾一度短暂触及180元的高点,此后便开始了“跌跌不休,上市即巅峰”的行情。截至4月28日收盘,迪阿股份报收42.28元/股,跌4.52%。
婚戒依旧暴利
迪阿股份是一家钻戒品牌商,知名度较高的当属DR品牌,专注于求婚戒指和结婚戒指。
财报显示,从一开始,DR走的就是轻资产路线,公司只采购0.03克拉以上的钻石,占全部原材料采购比例达96%以上,从境外和境内采购均有。至于0.03克拉及以下的钻石,则由加工供应商负责提供。
在商业模式上,DR采取的是定制化销售策略,钻戒的生产、加工环节均是外包的,迪阿股份只负责品牌运营和销售环节。
其次,迪阿股份销售渠道以直营为主,报告期内,公司线下直营与线上直营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80亿元、3.95亿元,占到年度营业收入的80.95%、10.72%。
这两大渠道在报告期内均有所下降,迪阿股份解释为线上业务下滑是因为优化产品结构,下架了部分低钻重求婚钻戒产品;线下下滑是因为商场客流减少以及门店配合商场暂停营业或缩短营业时间所致,据统计全年暂停营业或缩短营业时间累计达9,940店天。
报告期内,迪阿股份仍维持上市以来70%的超高毛利率,毛利率水平领先珠宝企业。这一部分归功于直营模式,减少分销商分成,另一方面也与定制化的模式有关。同时也意味着1万的钻戒只有3000元的成本,其余7000元均为品牌溢价。
其次,由于是定制化的销售模式,客户需提前支付定金,并且带来了大量的预收款项。从账面上看,截至一季度末,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高达48.15亿元、货币现金9.34亿元。
在充沛的资金流支持下,过去一年虽然线下经营备受疫情影响,但迪阿股份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报告期内新开门店254家,截至2022年底,迪阿的自营店达688家,较2021年底461家增长49.24%。
财报显示,迪阿股份直营门店单店年营业收入574.25万元,较同期下降 43.57%,单店毛利为407.17万元,较同期下降43.90%,单店坪效6.33万元。
与爱情“绑定”的生意还香么?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这句经典的广告语来自于戴比尔斯。借助广泛营销,钻石也成了爱情的象征。
迪阿股份也深谙其道,喊出了“男生一生仅能定制一枚DR”的口号。这是因为与其他珠宝商不同的是,迪阿股份98%的营收集中在求婚钻戒、结婚对戒不无关系,其用户群体十分垂直,均为婚恋人群。
综合来看,2022年迪阿股份业绩虽有所下滑,但仍保持着较强的盈利能力,公司现金流也十分充沛,婚戒仍不失为一门不错的生意。
由于目标人群为婚恋人群,产品复购率极其有限。因此,迪阿股份需要长期投入营销和推出有吸引力的产品获取新客。
迪阿股份称,公司高度重视产品的设计、工艺及品质,通过与国际知名设计师合作不断提升产品质感。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其中便包括在法国巴黎设立设计中心,建设“钻石珠宝研发创意设计中心建设项目”等。
值得注意的是,迪阿股份将上述项目建设可用日期由原来的2023年12月31日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
另一方面,在品牌建设方面,迪阿股份强调对于婚恋价值的看法和理念,不断向消费者灌输爱情观,包括且不限于“让爱情更美好”、“从一枚到一套,从一次到一生”、 “一生一世的爱情长度、一心一意的爱情态度”等等。
从财务上看,销售费用始终是“三费”中最大的一笔,2022年销售费用高达14.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76%。财报中解释,主要系报告期门店数量和销售人员增加,工资薪金、市场推广费、门店租赁相关支出等同比增加所致。
借助营收和推广,给公司带来了品牌溢价,带来了较高的毛利率。然而,当前年轻人结婚欲望每况愈下,据2022年8月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这一数据在2013年是1346.9万对,已连续8年下降。面对目标人群的下降,迪阿股份如何破局,将成为摆在企业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