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西安市马腾空储备库,工作人员对小麦一一进行扦样、检测、除杂、过磅等。随后,小麦正式在粮仓内“安家落户”。 记者 马昭 摄
检测合格后工作人员将小麦入库。
6月28日,在西安市马腾空储备库门前,前来售粮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有序排列在道路一侧,在完成来粮信息及车辆登记后依次进入……收购现场公示着粮食收购价格和国家等级标准,小麦标准样品有序摆放,工作人员对小麦一一进行扦样、检测、除杂、过磅等。随后,小麦正式在粮仓内“安家落户”。
(相关资料图)
检测入库 确保每一粒入仓粮食都合格
6月28日上午,记者在马腾空储备库内看到,工作人员忙碌地指挥着车辆停靠、检测、称重、自动化卸粮、入库,收购现场秩序井然。
进入粮库的售粮车辆首先开到扦样区,扦样机将按梅花点位不固定均匀抽检8个点位,被抽样的小麦顺着扦样管进入扦样桶待工作人员取出检测。
粮食收购,质量是关键。走进储备库化验室,工作人员对扦样的小麦进行检验,及时把控小麦各项指标,确保入库粮食质量安全。
记者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将取出的小麦样品放入状似圆盘的谷物筛中,随后手持谷物筛划圈晃动,使筛内样品充分混合并且杂质沉底后,再将筛网和底盖分离。通过谷物筛中样品和杂质的重量比,检测出该车小麦的杂质比。
“我们从入门登记、扦样、检测、计量、现场卸车等一系列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检测环节主要是检测小麦质量指标、卫生指标,包括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及呕吐霉素等,通过化验扦取的样品,判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入仓的每一粒粮食都合格。”工作人员介绍道。
从江苏赶来的陈师傅从事粮食运输已经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这次运来的小麦在30吨左右,根据客户的需要,基本上每年都会到陕西,在这里售粮非常便利,早上到的,很快就进入库区进行检测了,检测合格的小麦,工作人员就迅速指引入库。
随后,记者来到入库区,工作人员调整移动式卸粮机、打开车辆侧挡板……伴随着阵阵声响,金灿灿的小麦倾泻到传输带上,再经过移动式粮食风选机筛选、去杂后正式入住粮仓,不到1个小时,30余吨小麦全部在粮仓内“安家落户”。
收购政策 随行就市敞开收购优质优价
眼下,正是夏粮收购的高峰期,我省持续执行“随行就市、敞开收购、依质论价、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粮食收购主体积极入市开展市场化收购。
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就做好了各项收购准备工作,对检化验质量标准、收粮工作流程、出入粮机械调整、后勤保障等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配齐检化验仪器,准确执行粮食收购质量标准和质价政策,严格做好收购入库验质定等工作。
在夏粮收购中马腾空储备库紧贴售粮群众需要,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做到标准上榜、价格上墙、样品上柜、随到随收、应收尽收,并设立售粮客户休息室,提供政策咨询、热水饮用、防暑降温用品等优质服务。
“今年我们从6月7日开始收购。收购的小麦价格为一等3.01元/公斤、二等3.00元/公斤、三等2.99元/公斤。收购入库的都是等级在3级以上的小麦,对不符合规定等级标准粮食坚决不能入库,予以退回。目前,已收购了6600余吨,大多来自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马腾空储备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不断增强市场购销活力,加强省内外、区域间政府层面战略协作、企业间实质合作,探索形成稳定、高效、顺畅的产销合作长效机制,保障区域间粮食高效顺畅流通。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加强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定期发布夏粮收购进度、价格等信息,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理性购销;加强储备调节,做好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等环节粮源组织调度,形成工作合力,服务宏观调控大局。
入仓服务 让农民卖“明白粮”“舒心粮”
记者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目前,全省准备收购仓容27.5亿公斤左右,设立收购网点821个,协调农发行陕西省分行落实37亿元信贷资金,能够满足夏粮收购需要。总体来看,今年我省夏粮收购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截至6月15日,全省累计收购新产小麦12.75万吨。
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各级粮食部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把为民服务切实落到实处;紧贴农民实际需求,合理布设收购网点并及时公布网点信息,方便农民便捷顺畅售粮;指导收储库点落实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仪器设备“持证上岗”等要求,做好咨询讲解、接卸引导、账款清算等工作,让农民卖“明白粮”“舒心粮”;指导各地和相关企业积极探索推广预约收购、上门收购等方式,切实提高收购效率,必要时早开门、晚收秤,延长收购时间,确保粮到有人收,不让农民白跑路、多跑路,提升农民售粮体验感和满意度。
同时,粮食收购企业严格按照“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开展收购工作,即要敞开收购,随时收购,不准折腾农民;要公平定等,准确计量,不准克扣农民;要依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坑害农民;要现款结算,不打白条,不准算计农民;要优质服务,排忧解难,不准怠慢农民。
文/本报记者 李永利 王嘉 图/本报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