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各类文本——诗文、戏曲、笔记、小说里,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习俗与生活内容。现在关于端午的民俗介绍与研究较多,但是讨论昆曲里的端午节却很少。
《新渔家乐》,左起:梁寿萱饰马瑶草、丛兆桓饰简人同、李淑君饰邬飞霞、白玉珍饰邬渔翁、侯永奎饰万家春。 “化凶为吉”的端午节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端午节的这个月是“恶月”,《荆楚岁时记》里说道:“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为什么是“恶月”呢?因为这是一年中阳气极盛的时候,许多妖魔鬼怪都会出动,碰上了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所以有很多禁忌。为了驱除,还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因为端午在古人的观念里是不祥的日子,所以在端午节期间,发生的不好的事特别多。小说戏文里,端午节遇凶事也常被设置,作为一个情节元素。
(资料图片)
端午节在南方非常盛行,斗龙舟是主要风俗。在北方,则是盛行蕤宾节,蕤宾节的内容是“捶丸射柳”。捶丸就是打球,和现在的打高尔夫球一般,玩者手持一个棒子,将小球击打到某个地方。唐代时流行打马球,人们骑马挥棒打球,在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的壁画里就有打马球的场景。宋代后,在地面上打球开始流行,是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大众休闲运动。射柳则是人们骑马射箭,射中柳条,或柳条上悬挂的铜钱或葫芦。也有记载说葫芦里放一只鸽子,比赛时,箭射断柳条,葫芦坠下,鸽子飞起,哪一个鸽子飞得高,谁就算赢。可能由于北方的水较少,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流行捶丸射柳。在元杂剧《施武艺捶丸射柳 立功勋庆赏端阳》里,说的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射柳的风俗,剧中写到“命武将公侯在此御苑中捶丸射柳,射中柳、打过毬门者赐宫花御酒,射不中柳、打不过毬门者面涂粉墨”。在此剧里,参与这场竞赛的是谁呢?李建成、李元吉、李道宗与柴绍。在历史演义里,李建成、李元吉、李道宗都是反面人物。此次,也是在端午节的射柳比赛里被打败。
以下,再举几个昆曲舞台上的例子:
❶ 白蛇喝雄黄酒
年画《盗仙草》
在戏曲里,端午节发生的事情,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白蛇传》里白娘子喝雄黄酒了。在故事里,许仙因为听信了法海的劝说,在端午节的时候给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白娘子现出原形。许仙掀开帐子一看,发现一条大蛇,被吓死过去。为了救活许仙,白娘子喝小青去盗取灵芝。这就是一出武戏,叫做《盗仙草》。
❷ 邬渔翁被误射
试射(明 戴进《太平乐事》之一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一部传奇叫《渔家乐》。《渔家乐》曾经较为常演,留有一些传统折子戏,但现在也不常见了。刺杀旦这个行当的代表剧目有“三刺”“三杀”之说,“三刺”里的《刺梁》就是出自《渔家乐》,为邬飞霞刺杀权臣梁冀之事。在端午节时,清河王刘蒜被追杀,逃到河边,追兵一箭射来,误射了邬渔翁。后来邬渔翁的女儿邬飞霞复仇,并与刘蒜结为连理。端午节就发生了这么一件倒霉事。
❸ 尉迟恭救唐皇
《西游记 北饯》周万江 饰尉迟恭
在《西游记杂剧》里,有一个“隋唐演义”的故事。在《北饯》这一折里,尉迟恭率领百官在灞桥为玄奘送行,而不是《西游记》小说里的皇帝李世民亲自给玄奘送行。玄奘问到尉迟恭的功劳,尉迟恭的“夸功”里则叙述了救唐王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和《隋唐演义》里不一样。在《隋唐演义》里,李世民和徐茂公在围困洛阳城时,两人单独去观察敌情,结果被洛阳城里的单雄信发现了,于是就来刺秦王李世民。徐茂公去求救,正好尉迟恭在附近,于是赶紧去救李世民了。但是《北饯》里,尉迟恭讲了另一个版本的救李世民的故事。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蕤宾节,即端午节。
玄奘:那年是何月日?
尉迟恭:那年,五月五日,蕤宾佳节,借那南御园,改做御果园。他弟兄三人要做个插柳金钱会。
弟兄三人指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就像前面举的例子一样,在射柳的竞赛里,发生了凶险之事。在历史书上,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争夺皇位,在玄武门之变里被杀死,李世民夺得了皇位。其中立下大功的就有尉迟恭。但是这个宫斗的历史,一直是李世民的“黑历史”,也是唐朝的“黑历史”,所以这个故事一再被改写。尉迟恭在这出戏里叙述的这个版本,可能是被改写的版本之一,借由戏曲而流传。
这个版本的故事是三人在比赛射箭时,建成、元吉想暗害李世民,但是没有成功。徐茂公找来尉迟恭,尉迟恭紧急赶到,杀死了建成、元吉。
❹ 张天师除五毒
张天师神像 清
端午节是各种毒物出动的日子。民间常说的是“五毒”:蝎子、蜈蚣、壁虎、蛤蟆(蜘蛛)、蛇。那么,谁来除去“五毒”呢?就是张天师。张天师是谁呢?在《水浒传》的一开头,就提到宋徽宗派洪太尉去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来做法事,结果洪太尉轻视张天师,放走了被镇压的天罡地煞共108个魔君。张天师是天师道的宗师,世代相传,具有法力,可以斩妖除魔。天师教在民间非常流行。在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全真教,这两个道教教派互有消长,但对民间都有影响。“张天师除五毒”成为了端午必备。后来还出现了“张天师除五毒”的剧目,比如《混元盒》,我们后面再说。
历数了端午节的种种坏事,但是中国社会有一种习惯,就是将坏事变成好事,将恶月变成佳节,只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或者仪式。有什么方法呢?有的是祭祀,向主管的神灵祷告;有的是游戏,比如斗龙舟和射柳。更多的是驱邪,请钟馗、张天师这些专门治鬼怪的神人或法师来驱除妖怪。《燕京岁时记》里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何乐益在《中国的风俗》里描述说“门梁上通常会张贴有驱邪作用的符箓。据说有道教张天师印章的符箓是最灵验的”。这里是说民间风俗里,通过张贴图像来驱邪,这也是后世年画的渊源。
端午节的昆曲戏
天津皇会中的《混元盒》《龙凤呈祥》
清宫戏画《五花洞》
我们有很多方法来度过这一天,让这一天变得欢乐,从恐惧变成欢乐。比如各种游戏,吃粽子插艾草的风俗,还有看戏,尤其是戏里有吉祥的内容,有驱邪的含义,比如有钟馗、有张天师,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取吉祥与幸运,将端午节从“恶月”变成一个佳节。
首先说钟馗。钟馗的来历,大家都知道。在传说里,钟馗是唐代的进士,中状元后,因貌丑被除名,因此撞死。死后被封为鬼王或判官,专门斩妖除魔。钟馗是驱邪的象征,在端午期间,演钟馗戏、贴钟馗的神像符箓也很常见。古代的戏台开台前,一般都有跳判的程序,由钟馗或火判来舞蹈一番,用以驱邪。现在最常见的昆曲剧目是《钟馗嫁妹》。但是在晚清民国,钟馗的戏很多,最流行的可能是《五鬼闹钟馗》。这出戏说的是什么呢?钟馗不是天生貌丑,他之所以变丑,是因为在赶考途中,经过一个庙,在庙里休息时,被五个鬼戏弄了一夜,第二天就成了那幅尊容。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反封建反迷信,很多钟馗戏就不能演了,只有《钟馗嫁妹》还可以常演。
《钟馗嫁妹》的故事是钟馗成神后,想起小妹孤苦无依,就想将小妹嫁给好友杜平。于是先去见小妹,刚见面时小妹感到惊恐,诉说缘由后,就送小妹到杜平那儿,并主持婚礼了。该剧虽然涉及神鬼,但非常滑稽喜庆。尤其是小鬼施展技巧、钟馗幽默可喜,“堆鬼”的造型也非常好看。这出戏既驱邪又热闹,所以也成为经典剧目。不仅仅是在端午之类的场合,平常也经常演出。
除了钟馗,张天师也是驱邪的象征。《混元盒》在清宫里被改编为宫廷大戏《阐道除邪》,经常在端午节前后上演。而且《混元盒》与《阐道除邪》并行不悖,也常有演出。
《混元盒》的情节可以说荒唐无稽,主要线索是明世宗召见张天师进京。这一代的张天师叫张捷,住在江西龙虎山,而鄱阳湖的金花娘娘掌管天下群妖,偏偏与张天师是九世之仇。金花娘娘得知消息,就派遣手下的妖精沿江拦截,包括五毒。这些妖精变幻害人,最后都被张天师收入混元盒里。在主线索之外,还有很多枝蔓,比如人皮炼纸之类的。现今在衡阳湘剧高腔里还有《金花聚妖》这个剧目,就是《混元盒》里的一折。梅兰芳在少年时演过《金针刺红蟒》,也是出自《混元盒》。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里,元宵节时,贾母派人给刚丧母的丫鬟袭人、鸳鸯送“果子菜馔点心之类”,宝玉的丫鬟秋纹讽刺说“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因为鸳鸯姓金,袭人姓花,所以被顺便引用了《混元盒》的典故,称为“金花娘娘”。这也说明《混元盒》这部戏非常常见了。
《混元盒》《阐道除邪》原来是宫廷里上演的大戏,唱昆腔和弋腔。后来,进宫演唱的伶人(宫廷供奉)俞菊笙将剧本偷出来,翻成皮黄,在民间演出。据说戏演到一半,宫中得到消息,俞菊笙就不敢再用宫廷剧本,改用“封神演义”里“广成子三进碧游宫”的情节,所以故事就更荒诞无稽了。再到后来,因为这出昆曲和皮黄“风搅雪”的《混元盒》在民间非常受欢迎,慈禧太后还专门把戏班招进宫来演这一版本。
在《混元盒》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端午的习俗。比如皮黄本《混元盒》里,红蟒精迷惑傅年,就是按照《白蛇传》的模式来套的,也有傅年掀开帐子,发现巨蟒,被吓死的情节。张天师到后,就画了两道符,一道符烧后,给病人口服,另一道符盖在红蟒精头上,红蟒现出原形,再用金针刺死红蟒,收入混元盒内。之后,又有白狐精迷惑书生,书生家借来一幅朱砂判的神画,挂在墙上。等到白狐精迷惑时,判官就从画上降下,与白狐精相斗,赶走了白狐精。这些情节都是运用了端午节里的元素,我们也可以看到端午节的传说与习俗。
我们可以看到《混元盒》有趣的变化,从昆弋腔的宫廷大戏,变成民间的皮黄本《混元盒》,然后继续衍生发展,产生了一些“同人”剧作,依然是往热闹好玩的方向编制。在民国初年,齐如山批评中国戏曲,建议梅兰芳模仿欧洲的“小仙儿剧”,来创编中国的神话戏,理由就是他认为中国的神话戏都是乌烟瘴气,看看《混元盒》《天香庆节》这类戏就知道,演员、观众都看的是热闹,情节、意义就不太在乎了。梅兰芳后来编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就走的是“高尚、清洁”的风格,虽然同样是应节戏,但并不追求热闹,而是靠近高雅趣味了。
《五花洞》可以说是《混元盒》的衍生剧,完全就是一个闹剧。从“五毒”开始,将《混元盒》的情节设定和水浒里潘金莲故事嫁接起来,说潘金莲与武大郎逃荒,恰好“五毒”出动。妖怪们觉得美女配丑夫很好笑,于是变成假的潘金莲与假的武大郎,还闹到县衙。一对假的不要紧,还来两对、三对、四对,最后张天师或者包拯来了,抓住妖怪。这部戏主要用于搞笑。一般在堂会戏和义务戏里演,大多是名角串演,非常受欢迎。
《五花洞》还和民国时期戏曲史有关,就是“四大名旦”。大家都知道,“四大名旦”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但是这个称号一开始并不固定,也有五大名旦,或四大名旦里谁先谁后的争议。由于演《五花洞》,有一个唱片公司的老板,想把“四大名旦”凑在一起,一人录一句潘金莲的唱段。这个创意没问题,“四大名旦”也同意,但是谁先谁后煞费心思。因为这涉及到“四大名旦”的名次,唱片传播开来,唱的顺序有可能变成排名。因为录唱片之事久决不下,最后据说是程砚秋发扬风格,首先说自己最后唱,才解决了排名的问题。因此,“四大名旦”的排列里,就有一种是“梅尚荀程”,按的就是这张唱片的顺序。
天津皇会里的剧目
梅兰芳演《混元盒》载《十日戏剧》1卷3期
今年3月,天津恢复皇会的仪式,在皇会的游行队伍里,有一些踩着高跷的表演,或许是古代队戏的遗留。在这些载歌载舞的队伍里,就有前述与端午的禁忌及驱邪习俗相关的剧目。清代咸丰年间的《皇会彩舆图》上就能看到不少,比如《胖姑学舌》。《胖姑学舌》是《西游记杂剧》里的一出,排在《北饯》之后,当尉迟恭给唐僧饯行时,有两个孩子在人群中看热闹,然后回去给爷爷模仿送行的场面,是一出具有谐趣的家庭伦理剧。
此外还有《判官送妹》《混元盒》《金山寺》等。由此可见由端午节而来的这些戏在民间是多么流行了。
端午节虽然是“恶月”,但是在中国社会总是会有一些方法减免危险,敬神、驱邪、游戏、观戏等等。通过仪式和娱乐化险为夷、逢凶化吉,以上所述的一些现今仍然在上演的昆曲以及衍生变化,都是这些习俗的遗留。
(原标题:昆曲中的端午)
来源:北京晚报 陈均
流程编辑:U031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